公务员考试必看成语辨析,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成语辨析题怎么解答?
1、公务员考试必看成语辨析
一、考查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年行测言语理解部分将选词填空作为一个稳定的考查题型以来,成语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加大的。年份题量 2007 2 2008 7 2009 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07年只有两道题,在2008年就激增到了7道题,在2009年更是占到了一半以上,达到11道之多。从此可以看出在选词填空之中成语考查力度在明显加大。二、考查方式——组合考查
1、与实词混合考查。成语类的题目在2007年只有两道题目,并且这两道题目都是单独考查的成语的用法。在2008年和2009年的成语类题目中,分别有5道题和6道题是和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占成语类试题的绝大部分,所以成语加实词的考查方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多空都选成语。随着题目难度的加大,在选词填空之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空的题目。在2009年的试题中,第30题和第39题不仅是多个空的题目,而且两个空都是成语,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得出正确答案的难度。三、考查角度——复杂多元从成语类试题考查的角度来看,该类试题的考查角度也在逐渐的复杂化。早期的题目中,成语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易误用成语的考查上,掌握了此类成语解题难度不大。但是,现在又逐渐加大了对常见成语的考查,重点考查常见成语的侧重点的不同,增大考试难度。例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的第36题:
2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边地城市风貌的千姿百态,原本就是的事情。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顺其自然B.顺理成章C.水到渠成D.司空见惯选项之中的四个成语并不会引起歧义和望文生义的误用,但是放在句子之中具体辨析侧重点的不同,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够选出正确答案的。那么在这种成语类试题逐渐加大考查力度和难度的情况下,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之中,如何准备成语类题目的考试呢? 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在备考成语辨析试题的过程中,根据成语辨析题在考查角度上的特点,结合其考查形式从积累入手:一方面,考生要注意对易误用的成语的记忆。比如“文不加点”、“不刊之论”等等,不要望文生义;“筚路蓝缕”、“休戚相关”等要注意适用对象;“始作俑者”、“高谈阔论”等要注意感情色彩。这要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保证在做题目的时候,在实战之中不至于犯低级的错误。另一方面,注意常见成语的积累。常见成语的准备可以从国考和地方的考题之中寻找。仔细分析会发现在常考成语部分是存在着很多成语的重现,这并是巧合现象,这符合这些成语是常用成语的情况的。比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第30题出现了“A.自上而下不可逆转B.一呼百应铺天盖地C.有条不紊举世瞩目D.运筹帷幄波涛汹涌这样”一些成语。实际上其中的“举世瞩目”这一成语在国考的2003就出现过“A.界限举世瞩目B.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另外,2008年考查的“顺其自然”,在2009年再次考查。这种重复考查的现象也出现于国考和省考的交叉之中。例如,2008年湖南省就考查了“A.相差甚远B.各有所求C.截然不同D.南辕北辙”这样四个成语。其中的“南辕北辙”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也考到了,而且这两道题都是在考查表示事物有区别这一意思的成语。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务员的备考过程之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题目之中的信息,注意日常的积累。这样在考试之中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公务员考试网建议各位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挖掘历年真题中包含的信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积极备考。最后祝愿各位考生最终在国考的道路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2、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成语辨析题怎么解答?
2018上半年四川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成语辨析题:
1、答题思路首先理解成语的含义,包括原意、引申义及比喻用法,结合题目表达的各种特点,通过比较成语的准确含义、感情色彩、特殊用法、使用范围、搭配特点、语法功能、语句的逻辑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筛选甄别。
2、答题技巧1)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2)注意辨析成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3)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运用成语时,因为目的、场合、对象等不同,需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做题时,需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并进行有效辨析。4)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
3、公务员考试望文生义的成语
成语 基本释义 误用类型 误用例句 首当其冲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这个成语经常被当 成“首先、首要”之意 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 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不加点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改动、修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不假思索。 常被错误理解为 “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万人空巷 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 的。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常被错误理解为巷子里人很多。 这条巷子真的是万人空巷,一个人都没有。 差强人意 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常被错误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企业纷纷抱怨,经营状 况不佳,经营环境差强人意,难以有足够的盈利空间给员工涨工资。 侃侃而谈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 不迫的样子。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 常被错误理解为一直在闲聊。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不能侃侃而谈,废话连篇。 不刊之论 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消除,修 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常被错误理解为贬义,不值得被刊登发表的言论。 此文打着科学的幌子,实际上宣传的是封建迷信,这样一篇不刊之论,竟然公开刊登在一家省级大报上,真是令人不解。 屡试不爽 屡次试验都不错。 常被误用为“每次尝试都不能成功”。 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 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4、行测常见成语辨析辨析上岸者国考公务员考试
一、考查力度——不断加大 从2007年行测言语理解部分将选词填空作为一个稳定的考查题型以来,成语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加大的。 年份题量 2007 2 2008 7 2009 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07年只有两道题,在2008年就激增到了7道题,在2009年更是占到了一半以上,达到11道之多。从此可以看出在选词填空之中成语考查力度在明显加大。 二、考查方式——组合考查
1、与实词混合考查。 成语类的题目在2007年只有两道题目,并且这两道题目都是单独考查的成语的用法。在2008年和2009年的成语类题目中,分别有5道题和6道题是和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占成语类试题的绝大部分,所以成语加实词的考查方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多空都选成语。 随着题目难度的加大,在选词填空之中往往会出现多个空的题目。在2009年的试题中,第30题和第39题不仅是多个空的题目,而且两个空都是成语,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得出正确答案的难度。 三、考查角度——复杂多元 从成语类试题考查的角度来看,该类试题的考查角度也在逐渐的复杂化。早期的题目中,成语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易误用成语的考查上,掌握了此类成语解题难度不大。但是,现在又逐渐加大了对常见成语的考查,重点考查常见成语的侧重点的不同,增大考试难度。例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的第36题:
26、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边地城市风貌的千姿百态,原本就是的事情。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顺其自然B.顺理成章C.水到渠成D.司空见惯 选项之中的四个成语并不会引起歧义和望文生义的误用,但是放在句子之中具体辨析侧重点的不同,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够选出正确答案的。 那么在这种成语类试题逐渐加大考查力度和难度的情况下,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之中,如何准备成语类题目的考试呢? 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在备考成语辨析试题的过程中,根据成语辨析题在考查角度上的特点,结合其考查形式从积累入手:一方面,考生要注意对易误用的成语的记忆。比如“文不加点”、“不刊之论”等等,不要望文生义;“筚路蓝缕”、“休戚相关”等要注意适用对象;“始作俑者”、“高谈阔论”等要注意感情色彩。这要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保证在做题目的时候,在实战之中不至于犯低级的错误。 另一方面,注意常见成语的积累。常见成语的准备可以从国考和地方的考题之中寻找。仔细分析会发现在常考成语部分是存在着很多成语的重现,这并是巧合现象,这符合这些成语是常用成语的情况的。 比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第30题出现了“A.自上而下不可逆转B.一呼百应铺天盖地C.有条不紊举世瞩目D.运筹帷幄波涛汹涌这样”一些成语。实际上其中的“举世瞩目”这一成语在国考的2003就出现过“A.界限举世瞩目B.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另外,2008年考查的“顺其自然”,在2009年再次考查。 这种重复考查的现象也出现于国考和省考的交叉之中。例如,2008年湖南省就考查了“A.相差甚远B.各有所求C.截然不同D.南辕北辙”这样四个成语。其中的“南辕北辙”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也考到了,而且这两道题都是在考查表示事物有区别这一意思的成语。 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务员的备考过程之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题目之中的信息,注意日常的积累。这样在考试之中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公务员考试网建议各位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挖掘历年真题中包含的信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积极备考。最后祝愿各位考生最终在国考的道路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5、你对江苏公务员考试中成语怎么看?
成语是江苏公务员考试选词填空部分的重要考查内容。要应对成语类题目,仅仅理解成语的含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相应的成语。 一、适用对象角度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汗牛充栋”只能形容藏书;“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萍水相逢”只能形容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于老朋友之间等。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辨析成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例题1】 中国的节日历来与文学表现密切相关,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的诗句_____,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不胜数 B.汗牛充栋 C.罄竹难书 D.不一而足 解析:本题答案为A。选项中四个成语都有“多”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汗牛充栋”意为藏书很多;“罄竹难书”意为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这两个成语都不能形容“赞美元宵节的诗句”多,排除B、C。“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词义与句意相符,但“不一而足”一般用于句尾,故不如“数不胜数”贴切。 二、程度轻重角度 有些成语意思相近,但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惨无人道”与“惨绝人寰”都指极残酷,极狠毒,但后者指世上没有过的惨事,手段之残酷,情形之凄惨到了极点,程度比前者重;再如“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二者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后者有歪曲事实随意掩盖真相,进行诽谤污蔑之意,语义比前者重。在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题2】 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地位已_____ ,对其垂涎的各大奢侈品牌纷纷增资加码是 的举措。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屈一指 顺理成章 B.举足轻重 理所当然 C.今非昔比 天经地义 D.无与伦比 水到渠成 解析:本题答案为B。第一空要填一个表示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地位的成语。“首屈一指”指居第一位;“无与伦比”指没有能跟它相比的。这两个成语的程度均过重,故可首先排除A、D两项。正因为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地位重要,各大奢侈品牌增资加码中国市场的举措才显得符合常理。“天经地义”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用来形容各大奢侈品牌的举措程度过重。 三、侧重点角度 有的成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语义侧重上存在差异。如“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二者都有用空想安慰自己的意思。前者侧重用根本不能兑现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者侧重用对前途的预想来慰藉人们。实际中具体应该选用哪个才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相关语境斟酌选择。 【例题3】 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_,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声大噪 B.享誉中外 C.声名鹊起 D.如日中天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为C。本题可从各个选项的侧重点进行考虑。“名声大噪”侧重的是名声大;“享誉中外”侧重的是名声传得广;“声名鹊起”侧重的是闻名的速度非常快;“如日中天”侧重的是名声正旺的状态。本题句意是景泰蓝在元代就出现了,到景泰年间因皇家的重视才使得它迅速闻名,强调的是闻名的速度之快,故选“声名鹊起”最合适。 四、感情色彩角度 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在运用成语时,因为目的、场合、对象等的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在做题时,考生需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并进行有效辨析。 【例题4】 弗雷德·史密斯对快递服务市场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他的努力、他的自信、他的非凡的领导能力,他的不可多得的胆识,特别是他_____地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征服了无数精明而狡猾的风险投资大师,征服了他们口袋里的9600万美元。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无反顾 B.孤注一掷 C.破釜沉舟 D.铤而走险 解析:本题答案为C。由“勇气和冒险精神”可看出,作者对史密斯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行为是持赞扬态度的,据此排除表贬义的B、D两项。“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破釜沉舟”形容不顾一切,下定决心一拼到底。与投入全部家产的举动相对应,“破釜沉舟”更贴切。 五、语法角度 作为一种特殊的短语,成语也有词性之分。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四类。动词性成语(如苟延残喘、喜新厌旧),数量最多;形容词性成语(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谓、主、状等。名词性成语(如繁文缛节、缓兵之计),可以做主、定、宾。副词性成语(如设身处地、不约而同),较少,只做状语。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 【例题5】 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_____,大多数人以短期的赢利为目的,将收藏视为一本万利的投资;另一种人源于个人爱好,作为精神的收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壤之别 B.泾渭分明 C.截然不同 D.南辕北辙 解析:本题答案为C。由“大多数人”和“另一种人”的对比可看出,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是差别很大的。“泾渭分明”意为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南辕北辙”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两个成语均与句意不符,排除B、D。“天壤之别”比喻相隔很远,差别很大。词义与句意吻合,但其为名词性成语,不能作谓语,其前应用“有”,排除A。 六、语义重复角度 成语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若不注意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有可能就会造成成语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如:“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成语“当务之急”中的“当”已含有目前的意思,句子中再用“目前”就多余了。 常见需注意的三种成语语义重复现象 现象一 句子中已出现了比喻性成分,再使用带比喻词的比喻性成语则造成语义重复。 现象二 某些成语本身暗含“令人”、“让人”的意思,句中若出现这两个词语,再使用带有这些含义的成语则会造成语义重复。 现象三 成语中的某个语素已包含句中某方面意思造成语义重复。 上述三种情形,以第三种最为常见,考生需重点掌握。 【例题6】我在读到这些段落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马悦然的形象,他喝着威士忌,______地讲述自己那些______的故事,讲到关键处常常戛然而止,举起空酒杯,用四川话说道:“没得酒得。”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津津有味 不知所云 B.津津乐道 跌宕起伏 C.兴致勃勃 引人入胜 D.娓娓而谈 老生常谈 解析:本题答案为C。“津津乐道”中的“道”与“娓娓而谈”中的“谈”都含有说话的意思,如填入句中则与后面的“讲述”构成语义重复,故排除B、D。第二空中,与后文的“关键处”相对应,表示故事吸引人的“引人入胜”更符合句意。“不知所云”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这样的故事一般不存在“关键处”。
6、公务员考试常见成语300例
无论哪一类公考,想要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积累成语。例如:
1、不绝如缕 【错误用法】被误用来形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人多而纷杂。 【词语解析】比喻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 【正确示例】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2、鱼目混珠 【错误用法】被误用来形容人。 【词语解析】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用作贬义。 【正确示例】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3、良莠不齐 【错误用法】被误用来形容成绩、水平等。 【词语解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专指人,侧重于品质。 【正确示例】有些小的培训机构缺乏规范的课程设置,那里的师资也良莠不齐。
4、南辕北辙 【错误用法】与“背道而驰”易混淆。“背道而驰”指某人的做法方向和应遵循的大众化目标相反。 【词语解析】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指自身的行动与自己的目标相反。含贬义。 【正确示例】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再刻苦认真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收效甚微。
5、求全责备 【错误用法】“责备”易误解为“埋怨他人或自责”,误用为“求全责备自己”。 【词语解析】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含贬义。后面不带宾语。 【正确示例】80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对于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6、首当其冲 【错误用法】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应当先做某事。 【词语解析】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正确示例】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统治阶级迫害的对象。
7、无可厚非 【错误用法】误解为跟“无可非议”意思一样。“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批评指责的。 【词语解析】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正确示例】年轻人害怕战死沙场,而且一想到人生最美好的一切就会这么被葬送掉,他们就会非常痛苦,这是无可厚非的。
8、振聋发聩 【错误用法】仅仅用来指声音大,而忽略了其比喻意义。 【词语解析】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含褒义。 【正确示例】在这些振聋发聩的著作和报告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与相关组织,人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认识环境,了解生态,获得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防止生态危机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借助教育手段。
9、高屋建瓴 【错误用法】被误用来形容高大。 【词语解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正确示例】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在观察事物时,多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
10、休戚相关 【错误用法】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词语解析】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人和人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含褒义。 【正确示例】膨胀的自我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生活这条大船上,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